七猫中文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七猫中文网 > 佛和道 > 138-139章 三意生身

138-139章 三意生身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楞严经说了十种仙,说这十种仙于人中炼心,别修妄念,不修正觉真心;即存想固形,别得延生,妄理相应,故能寿千万岁;但是后死,非真不死,如松柏后凋,非真不凋耳。    修道之人对此当然不赞同。道家说释家:    “只修性,不修命,此是修行第一病;    只修祖性不修丹,万劫阴灵难入圣。”    以前练气功,有气功师说佛家修的是性功,只修心性,不修命,不修身体。大概是指身中神魂为性,身中气结命根为命,故说单修性者,但得阴魂鬼仙,无长生身形;兼修命者,方得轻妙长生之身,而夸形神俱妙。    为什么道家认为佛家修行只能是万劫阴灵难入圣?因为很多人对佛家不了解,他们把自己修炼中的东西安在佛家身上。    道家修炼是筑基炼丹,丹破成婴。都是修炼身体,身体里修炼出元婴。神魂从rou身出来就叫阴魂,阴灵,也叫灵魂出窍。阴神能隐不能显,能见别人,别人见不到他。他们认为佛家不修身体,不能出阳神,所以不能超凡入圣。他们不知道佛家有“意生身”。    什么叫意生身?意生身者,譬如意去迅速无碍,故名意生。意生身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缘,唯由心意业力所化生之无实质之身。又作意成身、意成色身。中有之身、劫初之人、色界、无色界及变化之身等均属此身。    意生身个个都能出,它是从第七识生出来的。上面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封住它时,它就出不来了。现在我们六根不清净,乱动脑筋,见相着相,就把它封住了。等你六根清净到一定程度,它就自己出来了。做气功做得好的,心清净了,也能出来。不过只能出一个,还不能够要出就出。入定时能出,不入定时就不能出。    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是现量,第六识是妄想,第七识是执着(恒执第八识为“我”)。若破了妄想执着,第七识就会出来,出来一次,就会形成一个意生身。    中有之身就是中阴身,色界初禅天到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,都称作意行生,也叫意生身。    佛法修炼也能出意生身。三果罗汉圣人,上生色界而更不还来欲界受生,所得上界身,即名意生身。修菩萨道的人,能修出三种意生身:三昧乐正受意生身、觉法自性性意生身、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。    第一、三昧乐正受意生身。    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,修行的时候依靠第六识起二空智(我空、法空,即除我执、法执),证平等真如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。三昧正受,不受一切外界内在的影响,自心寂静,安住心海,所以七识波浪不生。这个时候已断俱生我执。我执既断,则境界无依。依靠定力加持,出意生身,所以叫做三昧乐正受意生身。    七识波浪不生,就是说七识清净了,依五蕴妄身,开悟证体,证得素法身。然此法身,未能纯净。入定则明,出定则昧。这是和三果罗汉一样,依靠三昧定力,要出意生身,需要先入三昧正定,出定了就不能出了。    为什么一般意生身是在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出呢?    十地菩萨分别是:初地欢喜地、二地离垢地、三地发光地、四地焰慧地、五地难胜地、六地现前地、七地远行地、八地不动地、九地善慧地、十地法云地。    初地欢喜地,刚刚证悟佛性,才断见惑,烦恼很重。二地离垢地,清除烦恼。到了三地发光地,烦恼清除,心光发明。因此平等正受三昧乐,在三、四地才显,发光、焰慧表其光明炽盛。由是自心所现种种之相,绝不分别,心无动摇,不为识浪所转,了一切法无性而能现身无碍。虽然安住三昧,而常上求下化,皆是此意生身的功用。    虚云老和尚弟子体光老和尚说了一个故事:    太白顶西边有一个虎山,那是白马寺德老和尚出家的地方。清朝咸丰年间,那庙里来了一个人,人家问他:“你是哪里人哪?”回答说:“我不知道。”问:“你姓什么?”也不知道,说你有多大岁数?也不知道,问什么都不知道!    不要小看这样的人哪,他很会修行,这样的人在庙里住,他不吃冤枉,不管你叫不叫他做事,他都是在那儿干。他每天起来很早,一吃完早饭,就拿着扫帚把庙里的各个地方,佛前殿堂打扫得干干净净。然后到山上去背柴伙,天不亮就去了,直到太阳落山才回来。    平时,也不会坐禅,也不会念经,不会修行,就是吃饭、做事,旁的什么都不知道。这种人哪,他最好修行!没有谁打他闲岔,为什么呢?你问他什么都不知道嘛,哪里人也不知道?姓什么也不知道?多大岁数也不知道?你家里还有没有父母啊?也不知道,你看这个人,要按说就是个傻子!你说你有没有父母还不知道啊?不知道。    那高山顶上下面有很大一块地,那里修了一个庙,叫朝阳寺,现在可能还在。后来他在那里住了好多年,那太白顶,山前山后有好多庙,大家都知道他。别人上殿,他也去听一听,他不会念,他在那儿听,十小咒里面不是有个“马喝捺”吗?他听见,他记住了!念观音菩萨也不会念,念阿弥陀佛也不会念,他就记住那个“马喝捺”。念了很多年,突然间这个人不见了,不知是走了!还是死哪儿了?    原来他在北京西峪寺。他到西峪寺后,也没到客堂挂单,西峪寺也不知道他去了。西峪寺外面圈养了几百头放生的大猪,庙里派几个人给猪烧菜、烧苞米糁子、烧糠,弄几口大锅烧给这几百头猪吃,他穿着破衣服,就跟那些猪弄在一起了。猪食倒到槽子里边,他也跟着吃一点,猪睡觉了,他钻到几个大猪空子里面,也不要被子,还暖和,就这样混了好多年。常住嘛,也不知道有这么个人,反正他也不吃常住的饭,就是猪吃食的时候,他跟着吃一点,穿的衣服很破很破,也不洗。    这不管是谁,造了罪就要堕落。后来咸丰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死了,给儿子托梦,说:“我为了生你,血气冲了天地,堕在地狱,你要设法超度我。”于是,咸丰皇帝就请了一百个喇嘛、和尚,一百个道士在宫里天天念经,因为这些喇嘛吃荤哪,念了好多天。    太后又托梦说:“这一两百人,天天喝酒吃rou,不但不能超生我,又替我造了好多罪!”    那怎么办呢?太后就说:“西峪寺那个养猪的放生场,那里有圣僧,有得道的和尚,请他给我念经,一定会超生!”    于是,皇帝就派钦差大臣到西峪寺放生养猪场找圣僧。寺里的知客师父不知道啊!那不知道也得去看一看。一看这个人那,跟猪一块睡,一身破衣服,也不像个出家人。钦差一看,这里就他一个人,也没别的人那,钦差大臣想,可能就是他!    那知客师就骂他:“你赶快站起来!钦差大人来了!”不管你怎么叫骂,他也不站起来。钦差大臣一看只好在那儿给他磕头,他这才站了起来。这知客师父就骂他:“钦差大人还拜你,你是个干什么地!”    钦差不准骂,说:“这是圣僧。”知客师不相信。    不管是真的假的,得把他请到皇宫去啊。请到皇宫以后,说今天有圣僧超度太后,夜晚放焰口,就叫养猪场的这个人坐到正台上,这些喇嘛和尚、道士在两边坐着,他啥也不会嘛,人家在那儿做法事放焰口,他坐在台上在那儿睡着了,睡得呼呼响。其他的和尚说:“哎呀,这才倒架子哩。”上去一拉把他拉了起来。    法事做完后,当天晚上太后又给儿子托梦,说:“圣僧去救我,我拉着圣僧的衣服眼看就要出来了,可是他被后面的人一拉,我又出不来了。你们看看马喝捺耶这个和尚,他那衣服上拉的都是手印子,是血的。”原来太厚堕在血湖地狱!    这下知道了皇太后还没有超生,那就明天晚上再放,不管他怎么睡都不要动他。后来焰口快放完了,他坐了起来,旁边的和尚拿着馒头,切成一块一块的,说:“大师啊!你也施施食嘛。”    他拿着馒头就往下丢,说道:    “老僧活了八十多,从没干过这个活,    大的孤魂生净土,小的孤魂吃馒头。”    当下这成千上万的饿鬼超生了!    这真是圣人那!大家就问他出家在什么地方?弄不清,说我出家的地方在河南跟湖北交界,叫虎山。后来皇帝礼拜他做了国师,送了紫金钵,送了銮驾。我出家的时候,那个紫金钵还在,单副銮驾,后来解放可能也不在了。你说他一点也不聪明,他这也能弘扬佛法呀!他被拜成国师了,皇帝赐送了锡杖、紫金钵、还送了千佛衣,送的銮驾摆在庙里,不管什么官都得礼拜,圣旨嘛!    第二、觉法自性性意生身。    第八地菩萨,证一心真如。进至九地,发真如用,得如幻三昧。转我爱执藏之根本依,故得无量三昧及无量相好、神力、自在、光明而迅疾如意。现无量自在神通,一时俱发,如华开敷。本来没有身体此时现出身体,如幻梦水月镜像。这个身体不是四大所生,又和四大很像,身分宛然,具足庄严。    到了十地菩萨的时候,随所忆念本愿,化诸众生,随入一切佛刹大众。十方诸佛所有法云法雨,悉能含受,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。    阿赖耶识也叫含藏识,具有能藏、所藏、执藏三义。即︰    (一)能藏,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。    (二)所藏,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,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。    (三)执藏,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、实法,故又称我爱执藏。    修行到了八地菩萨,俱生我执断。俱生我执断了之后,第七识恒审思量念念无我了,因此“我爱执藏”没有了,所以能够舍去藏识的名称和实质。八地菩萨不叫阿赖耶识、不叫含藏识了,叫作异熟识。十地以后异熟空了,叫作“阿摩罗识”,意译为“清净识”、“无垢识”、“白净识”。    所以玄奘法师八识颂云:    “不动地前才舍藏,金刚道后异熟空。”    八地菩萨舍三昧乐,转我爱执藏,进入九地十地。广修称真度生之业。鉴机说法,利乐有情,万行庄严。从平等真如,发大利用,乃依平等性智,起妙观察智。得如幻三昧,应十地机。现广大他受用报身。觉法自性性意生身,其实就是佛的他受用报身。    如幻三昧:是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。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。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、兵众等,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。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,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,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,故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。    得如幻三昧,可以变现幻化种种相度人。这里有个文喜禅师和文殊菩萨的故事:    杭州无著文喜禅师,仰山慧寂禅师之法嗣,俗姓朱,嘉禾语溪人。七岁时,文喜禅师依本邑常乐寺国清禅师落发出家,学习戒律和经教。后值会昌法难,沙汰僧尼,文喜禅师不得不穿上俗装,隐身于民众,韬光养晦。大中初年(847),唐宣宗诏令恢复佛教,文喜禅师于盐官齐峰寺又重新忏悔出家,后礼谒大慈山性空禅师,性空禅师问他:“子何不遍参乎?”    于是文喜禅师便直往五台山,朝礼华严寺。在金刚窟,文喜禅师碰到一位老翁,正牵着一头牛而行。那位老翁邀请文喜禅师到寺里坐一坐。刚进寺门,老翁便呼“均提”,随即有一位童子应声而出。老翁放下牛,引文喜禅师升堂就座。只见堂宇皆金色晃耀。老翁自于禅床上踞坐,然后指着一个绣墩,命文喜禅师坐在上面。    老翁问:“近自何来?”    文喜禅师道:“南方。”    老翁又问:“南方佛法如何住持?”    文喜禅师道:“末法比丘,少奉戒律。”    老翁问:“多少众?”    文喜禅师道,“或三百,或五百。”    说完,文喜禅师反问老翁:“此间佛法如何住持?”    老翁道:“龙蛇混杂,凡圣同居。”    文喜禅师又问:“多少众?”    老翁道:“前三三,后三三。”    说完,老翁便呼童子上茶,并进上酥酪点心。文喜禅师品尝着茶和点心,顿感心意豁然。    老翁拈起玻璃盏,又问:“南方还有这个否?”    文喜禅师道:“无。”    老翁进一步追问:“寻常将甚么吃茶?”    文喜禅师一时语塞,不知该如何酬对。    这时,天色渐晚,文喜禅师便问老翁:“拟投一宿得否?”    老翁道:“汝有执心在,不得宿。”    文喜禅师道:“某甲无执心。”    老翁问:“汝曾受戒否?”    文喜禅师道:“受戒久矣。”    老翁道:“汝若无执心,何用受戒?”    文喜禅师一听,不得不告辞。    于是,老翁便令童子送文喜禅师出寺。路上,文喜禅师问童子:“前三三,后三三,是多少?”    童子便召唤:“大德!”    文喜禅师应诺。    童子问道:“是多少?”    可惜,文喜禅师此时尚未契悟其旨,又问童子:“此为何处?”    童子道:“此金刚窟般若寺也。”    文喜禅师一听,倍感凄然失落,此时他才突然明白,那位老翁原来就是文殊菩萨。回头再找那位老翁,已杳然不可见矣!于是文喜禅师便向童子均提稽首道:“愿乞一言为别。”童子于是说偈道:    “面上无嗔供养具,口里无嗔吐妙香。    心里无嗔是珍宝,无垢无染是真常。”    说完,童子均提便与寺院突然都不见了。再抬头一看,只见天空五色祥云中,文殊菩萨正乘着金毛狮子,一会儿,一片白云从东方飘过来,文殊菩萨随即便隐没不见了。    那天,沧州菩提寺的僧人修政等人,亦到金刚窟朝礼。当时,他们还听见山石发出巨大的震吼之声。    既然与文殊菩萨有缘,文喜禅师于是便驻锡五台山。    咸通三年(862),文喜禅师前往江西洪州观音山参礼仰山慧寂禅师,一言之下,顿了心契,并留在仰山,充当典座之职。    一天,文喜禅师正在做饭,文殊菩萨突然现形于粥镬之上。文喜禅师一见,抓起搅粥篦就打,说道:“文殊自文殊,文喜自文喜。”    文殊菩萨于是飞升空中,说偈曰:    “苦瓠连根苦,甜瓜彻蒂甜。    修行三大劫,却被老僧嫌。”    另有一天,有位行为怪异的行脚僧人前来求斋食。文喜禅师一见,便把自己的那份斋饭给他吃了。仰山禅师早已预知此事,便问文喜禅师:“适来果位人至,汝给食否(刚才有位果位菩萨来了,你给他饭吃了吗)?”    文喜禅师道:“辍已回施(我把自己的那份停了,已转施给他)。”    仰山禅师道:“汝大利益(你将因此而得大利益)。”    文喜禅师后辗转来到浙江,住杭州龙泉寺。钱王对他非常崇敬,并奏赐紫衣,署无著禅师。    文喜禅师将顺寂的那天深夜,告诉大众说:“三界心尽,即是涅槃。”说完,便跏趺而终。当时白光照室,竹树同色。后塔于灵隐山之西坞。    天福二年(937)宣城守帅田頵(yun)响应杭州守将许思,发动叛乱,纵兵大掠。贼兵打开文喜禅师的rou身塔,发现他的rou身完好无坏,爪发俱长。后来,武肃钱王听说此事,甚为诧异,便派佐将邵志将文喜禅师的rou身塔重新封瘗,后又迁至净慈山智觉寿禅师塔之左侧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