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遗址上出现的大量汉代陶器残片,以及被掩埋的10至20厘米厚的生活灰烬层,通过对该遗址文化层含碳较高的中间层位14c测年,结合文化层考虑,专家认为,大约终止在1800年前的这个遗址,完全与历史记载的赤乌二年(公元239年)发生的“陷巢州”年代相吻合。
巢湖在全新世干冷期,湖面中心在湖西侧,湖东侧露出的大片陆地,正方便人类活动。干冷期后是温湿期,湖水涨起,面积扩大,并可能造成洪灾,或许加上构造的突然变化,使居住地没于水下。这个遗址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,并把它与历史记载中的古居巢国联系在一起。
古居巢国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,《尚书》中有两处记载,《左传》中有九处记载,青铜器《班簋》以及《鄂君启节》的铭文都有记载,但后人在以历史文献考察这一古国的都城时,对它的消失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谜。
巢国的地理位置,有人说在巢湖,也有人说在桐城,还有人说在寿县,长期以来,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它的准确位置。有专家认为,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的“六县”,应当就是汉章帝改庐江郡为“六安县”的略称,不是今天的六安市所在,而在今舒城,故“庐江六县东有居巢”即今舒城东部有居巢城。因此,居巢城就在今巢湖市的范围。
历史上的居巢究竟是一个什么等级的城呢?据《左传》记载,公元前509年,吴国人攻占了巢城,俘获楚国公子繁。正因为是太后、太子或公主居住之地,或因为巢城战略位置重要,故巢城城墙在公元前538年加固一次,在公元前518年又修筑了外城,足以表明楚对该城的重视,所以巢城地位当在伯、侯之间。古居巢城的大小即便按照都城周长5里,一边的长也会在600米左右,墙基厚应在15米至20米范围,顶宽当在6米以上,且巢城还有廓。
在巢湖唐咀水下遗址上,可以看出,居巢城的平面布局形态似乎呈“西城东廓”之城廓并列形式,它先筑有内城,后筑廓,即唐咀水下遗址是后人对居巢廓再向北、东的外延。居巢城当属重要的地方中心聚落。